二人台俗称“双玩意儿”、“二人班”,因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表演形式所以称为“二人台”,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等省的北部地区。
二人台是蒙汉民族文化的结晶。清代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内地汉族农民大批迁徙到土默特一带垦荒和经商,蒙汉人民长期共处、两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二人台艺术。其发展经历了“打坐腔”、“打玩艺儿”、“风搅雪”、“打软包”、“业余剧团”和“专业剧团”等六个阶段。二人台艺术可分为东路二人台和西路二人台,东路二人台主要流行于乌兰察布盟东部旗县和山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其音乐风格婉转流畅、深沉、内涵丰富。西路二人台主要流行于呼和浩特、包头、巴盟、伊盟,以及山西、陕西的部分地区,其唱腔高亢、豪放、火爆。
二人台音乐的唱腔多数源于民歌曲调,有的经过速度上的变化处理,已走向板式化,使其唱腔更加美妙、婉转、高亢明亮。二人台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有抒情性唱腔也有戏剧性唱腔,有时也有适合载歌载舞类的唱腔。二人台的表演多采用走场类形式,一男一女各有所扮演的角色。二人台音乐的内容多为爱情故事和日常生活的故事。二人台音乐的伴奏乐队可分文“武场”和“文场”。“文场”所用的乐器有笛子、四胡、扬琴,民间称为“三大件”。“武场”多用笛子、四胡、扬琴和四块瓦,有时也加梆子来进行演奏。二人台表演分硬码戏、带鞭戏与对唱三大类。硬码戏注重唱、念、做,要求表演者有较好的嗓音条件。带鞭戏注重舞蹈表演。对唱戏是由二人交替演唱的形式。二人台代表性剧目有《走西口》、《探病》、《挂红灯》、《打金钱》、《回关南》、《拉毛驴》、《摘花椒》、《卖麻糖》、《兰州城》、《打金钱》、《打樱桃》、《打后套》、《转山头》、《阿拉奔花》等等。
二人台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格,是蒙汉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二人台艺术已是内蒙古西部地区蒙汉人民最熟悉和喜爱的艺术种类之一。2006年,二人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艺人冯来锁和武利平被指定为传承人。
编号:IV-73
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