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经济 > 民族经济资讯  > 详细页面

阿拉善开发区: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作者: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局 2019年02月26日 阅读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经历了飞速发展,实现了巨大飞跃,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各个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力竞相迸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乘着改革的东风,一批工业园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应运而生,顺势发展。1997年,阿拉善盟成立首个工业园区——乌斯太高载能工业开发区,后几经更名,目前为“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在盟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勇立改革开放最前沿,以协同创新的智慧和干事创业的精神深入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作为阿拉善盟改革开放地标的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承载着阿拉善人民的工业梦,始终领军全盟工业经济,高新区的跨越式发展不是一次普通的旅程,它更是新时代阿拉善盟全面创新改革全新征程的一个缩影。

  一、招商引资全国“较量”

  伴随着改革开放,全国掀起经济建设高潮,招商引资成为政府的核心任务。在初创起步阶段,开发区本着“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益一片”的开发原则,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打造园区硬件环境为主线,发挥体制机制优势,高起点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发展新兴产业,迅速形成规模。在这一阶段,由于高新区建设处于探索时期,高新区成立的实验目的性较强,其主要作用在于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窗口,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经验,盟里给予高新区税收、土地转让、金融支持以及用人机制等各项政策扶持,为高新区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建区伊始,高新区立足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理念不动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实施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和好项目,推进产业链条延伸升级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培育了一批技术、产能居国内外前列的企业和项目,基本实现了园区与园区、产业与产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循环,构建了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格局。发展至2015年,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26.94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1.9%;固定资产投资由2010年的60.0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15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速13.88%。风雨兼程近20年后,高新区成立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京蒙合作站阿拉善盟工作站”,建成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自治区企业研发中心2家、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2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自治区民营科技企业5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盟级企业研发中心5家。下达专利48项,其中发明创造12项,实用新型33项,外观设计3项,科技创新驱动园区加速发展。

  随着客商投资增加,审批“当关”、公章“旅行”等现象凸显,投资项目办手续盖公章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使投资者们怨声载道。改善招商引资软环境成为各地政府争夺客商的头等大事。2016年,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启动建设政务服务中心,设有57个服务窗口,公安分局、市监分局、人社局、社保局、国税局、地税局等12个部门及财务公司等6家社会服务机构进驻,设立“工业项目并联审批专区”,涉及社会保障、不动产登记、水电通讯费、机票预订、财务服务、金融等29项公共服务事项集中进驻,纳入政务服务大厅集中统一办理,实现民生事项“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

  二、政务服务改革的“尴尬”与“蜕变”

  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之初,将工商、国税、地税、社保等部门的审批科进行物理集中,“一站式”受理新办企业申请,有效解决了企业登记注册办理相关证件“跑断腿”的问题。但是,涉及企业项目建设前期手续办理事宜时,政务服务中心处境“尴尬”,因为没有文件规定政务服务中心与各入驻单位的管理关系,也没有明确关于企业投资办证的职责任务。为了推动企业项目早上马早投产,高新区成立了“工业项目并联审批服务组”,面向新建项目开通“绿色通道”。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工业项目并联审批的主要召集人,第一时间召集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到政务大厅“联合办公”,对企业建设项目前期手续进行集中审批,推动项目建设驶入了“快车道”。2016年8月,适逢自治区编委办、法制办印发《关于申报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地区的通知》,开发区被自治区确定为六家改革试点地区之一。

  并联审批制度改革解决了工业项目前期手续部分要件互为前置的问题,但是,企业准备申请材料遇到次要件欠缺时,虽然可以先行受理、审查,其在补齐补正材料后仍要到相关部门去跑,审批效率并没有明显提高。政务服务中心作为管理机构,无法深度介入行政审批的体制性改革之中,甚至连介入一些部门的审批行为都极为困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要寻找新的切入点。

  三、“两集中、两到位”动真格

  高新区的一些职能部门统一进驻到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实现了“物理空间”集中,但实质上并未改变由部门主导审批的模式,审批办理“体外循环”现象普遍,企业和群众办事仍需奔波于政务服务中心和部门之间,“四难”情形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

  不破不立!由分管领导带队先后赴天津滨海新区、成都武侯区、新津县、银川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在学习借鉴先进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实际,高新区大刀阔斧搞改革,政治领导强力推动,部门审批权限全部划转,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原则,划转各部门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行政人员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2017年6月12日,《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关于对组建行政审批局等机构征求意见的请示》通过盟编委会议同意,正式予以印发。一周之后,位于乌斯太镇吉兰泰街金融中心的阿拉善经济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大楼即挂出了一面新招牌——“阿拉善经济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现更名为“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作为专司行政审批职能的政府工作部门正式对外亮出“身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开局”之局在高新区启幕。

  四、以“确权”为基础保障行政审批行为合法性

  职能划转是各职能部门与改革大趋势博弈的过程,在高新区领导的强力推动下,明确行政审批事项划转遵循三大原则。一是许可类的行政审批事项,原则上全部划转。二是非行政许可类的行政审批事项,本着方便办事群众和便于职能部门监管且面向企业的原则部分划转。三是上级部门下放权限暂未承接到位的行政审批事项,原则上分批次划转。在前期试运行之后,除垂直管理部门和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监管难度较大的事项外,11个区属职能部门承担的23个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划转到行政审批服务局。2018年3月,行政审批服务局与各职能部门逐一签订《第一批向行政审批服务局划转事项确认书》,高新区管委会同步印发《关于第一批向行政审批服务局划转事项的通知》,各职能部门审批专用章统一封存,“行政审批服务局行政审批专用章”正式启用,行政审批行为合法化得到有力保障,高新区正式进入“一枚印章管审批”新时代。

  五、着力打造“通岗型”审批队伍

  行政审批服务局的组成人员,主要来自于各职能部门的业务骨干。但以前需40多个干部从事的审批工作,审批局成立后,仅调入10余名干部,这些干部在原部门只承担部分审批业务,对整个部门审批业务很难做到了熟于胸;再加上合署办公的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共计人员22名,还要从事公共资源交易和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以及大厅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人手不足矛盾凸显。

  为破解人员审批业务能力不强的问题,行政审批服务局按社会类事项、经济类事项两大类别分别设立审批窗口,结合园区实际,特设“工业项目审批科”,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部门运转不畅、业务过多无从学起和行政资源浪费等难题。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人人上讲台”等多种方式,着力打造专业化的“通岗型”审批队伍。

  六、注重“四最”提效能

  针对行政审批“环节多、办事慢”的突出问题,高新区力争“流程最优、环节最少、办理最快、服务最优”,集中对各部门进驻政务大厅集中办理事项进行了全面的流程再造和审批效能提速。编制八张清单,逐项编制事项办理规范流程图,取消没有法律依据或不必要的申请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层级、环节和手续。包括便民服务事项在内,通过全面梳理,使要件由过去的575个精简到434个,压缩了25%;总办事环节由过去的386个精简到278个,压缩了28%;总审批时限由过去的1676个工作日精简到554个工作日,压缩了67%。对标盟里提出的“3550”改革目标,行政审批服务局会同相关部门,经过整合和流程优化,突破互为前置的约束,取消原有流水线式的审批流程,按照“专人受理、集中踏勘、精简资料、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的原则,创新审批方式,实现“1330”改革目标。

  七、“审”“管”分离与协同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其目的是解决政府职能分散、审批效率不高的问题。但是,“审管分离”之后,“审”与“管”该如何配合,无缝衔接,才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为探索跨部门“审管”协同的长效机制,高新区制发《关于建立行政审批服务局与相关监管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的通知》,从建立审批与监管联络员、联合审查、信息互通、责任追究四项制度入手,明确区分行政审批服务局和原职能部门在工作环节中需承担的责任,进一步探索审批与监管相互衔接、同步加强的有效方式。特别是针对联合踏勘事项,在《行政审批服务局与相关监管部门协调联动工作制度》中明确规定,“现场审查勘验人员完成踏勘后,经申请人核对无误后,所有参加探勘人员和申请人都必须在现场探勘表上签署意见并签名,作为做出许可决定的依据”,在审管部门之间实现了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微妙平衡。

  改革中,因职能划转不够彻底,行政审批服务局只是集中了部分职能部门的行政许可类事项,而对大部分以政府服务为名的事项并未涉及,因此在审批职能不能完全由统一集中的机构行使的情况下,为了提升审批服务的整体效能和便捷性,职能采取“划转+进驻”相结合的渐进式改革方式,这也是“审管分离”改革长远趋势下,当前较为合理的选择。

  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政府的治理模式和服务方式。2018年以来,高新区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运用发互联网思维,放管结合,全力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促进了政府职能“大转变”,行政效能“大提升”。

  八、政务服务“标准化”是基础

  行政审批服务局集中了一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权,权力大,责任重,管理风险也突出。同时,政务服务领域的窗口审批业务操作需要较强的规范性,要求做到公平公正。相对集中审批职能后,一个窗口要办理几个部门的业务,对“一人多专”“一岗多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新区通过标准化建设,规范权责清单,建立“接地气”的清单目录,明确各审批事项的编码、类别、名称、流程、要件和依据,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人员自由裁量空间,有效规范行政权力行使,减少寻租空间和管理风险。

  为了推进政务服务工作规范统一,高新区从窗口建设、服务管理、服务流程、服务行为及服务质量等入手,制发《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工作手册》《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窗口服务质量规范》《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窗口管理规范》等系列标准要求,实现了事事有标准可依,人人按标准履职,事项办理条件、办理流程和标准相对稳定,不会因人而异。

  九、打造“政务服务4.0”升级版

  依托信息技术优化行政审批机制、创新政务服务模式、提高行政审批的服务质量,是高新区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以来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按照国办函〔2016〕108号文件精神,建设了面向个人和企业的政务服务门户网站,包括问、查、看、办、评等功能设计开发,可实现信息发布、阳光晒权、咨询互动、办事服务(包括个人办事、法人办事)、评议评价等多种应用。开发移动政务APP,包含办件进度查询、便民查询、权责清单、阳光政务、咨询投诉等模块,移动客户端可以随时随地对接企业和办事群众的需求,全力打造“马上服务,掌中政府”。开发移动审批APP,一键请假出差,主管随时审批,做到审批自动关联。开通微信公众号,扩大信息传播,开展在线服务,增强用户体验,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实时在线”的需要。目前,高新区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已投入试运行,这将逐步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由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便于公民、企业和社会最大限度地享受政府的优质服务。

  十、“精准”目标倒逼政府自身改革

  行政服务窗口,是老百姓感受党风政风最为直接的渠道。各地政府近来不约而同提出非常“高调”的便民服务目标——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江苏的“办事不见面”,上海的“不得随意行使否决权”等,不断转变营造竞争新优势的政府执政理念,拉近党心民心距离。高新区紧随改革最新“风向标”,借力“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提出“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精准”目标,倒逼政府进行自身改革。

  组建“党员服务队”,变审批单位传统的“坐着等”为主动上门“问需企业”,高新区与相关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后,“党员服务队”即主动对接企业报建员,为其辅导审批流程;企业准备审批要件资料时,“党员服务队”定期上门了解进度,帮助企业解决办理手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力争相对集中行政许可实现“1330”改革目标,即在要件齐全的情况下,1个工作日完成企业注册开业、3个工作日获得不动产登记权证、30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来市场活力的“加法”。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成立以来,共完成工业建设项目备案36件,已实现总投资87.74亿元,22个工业建设项目(包含技改项目)实质性开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成为高新区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吸引山东、浙江等地近30家企业前来园区考察调研。同时,启动商事制度改革,实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一照一码”登记改革,全面实行“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限时办结”登记制度,营业执照办理实行“一日办结”。通过推进工商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及无介质电子营业执照、“先照后证”、简易注销等改革工作,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不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实现了新增市场主体和注册资本双提升。

  目前,高新区共入驻各类企业770户,主要工业产品100余种,已基本构建起以盐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格局,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主席布小林称为“循环经济实践的最好的园区”。

  发展无止尽,改革无穷期。发展是时代的必然,改革是发展的必需,二者皆是历史车轮正向前行的必要。身处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攻坚期,面对新一轮改革任务,高新区着力打造科技孵化、金融服务、综合配套、现代物流、人才就业、社会事业“六大平台”,不断加大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探索撮合金融需求和供给资源,增强地区综合承载力、改善人居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便捷的互联网物流服务、坚实的人才支撑、完善的社会保障,着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我们看到,以打造中国石墨产业创新基地、世界级碳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和高端精细化生产基地,到2022年实现千亿元园区为目标,阿拉善高新区正在持续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机制改革和推动发展互促共进,推动辖区各领域营商环境便利度进入国家级新区先进行列,形成活力、高效、开放的营商环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